與大亞灣核電基地的旖旎風光、氣候溫潤不同,紅沿河核電基地處于“千里冰封、萬里雪飄”的北國。紅沿河核電站位于大風地區(qū),年均兩百多天是六級以上的大風天氣,每年需面臨3至4個月的冬季施工。在高寒地帶建設核電站,這在中國還是頭一遭!
這個“第一”背后,并不僅僅是冬季施工的挑戰(zhàn)那么簡單,而是對設計、施工、調試、機組啟動、裝備制造等全方位的挑戰(zhàn)。中廣核工程公司總經理束國剛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:“寒冷天氣的影響是全方位的。紅沿河項目遭遇挑戰(zhàn)的根本原因在于冬季環(huán)境下建設核電站。”
寒冷天氣全方位挑戰(zhàn)核電建設
“紅沿河電站的參考電站是法國格拉芙林核電站,法國的冬季沒有那么冷,而紅沿河最低零下10度,差別非常大。”工程公司紅沿河項目總經理張秋海告訴記者,正因為如此,紅沿河電站在一開始的設計中就對寒冷天氣的影響認識不足。“比如,從設計上講,寒冷地區(qū)的熱源應視為核級系統,和冷源一樣重要,但由于經驗不足,熱源的設計沒有按照冷源一樣做到冗余和備份,確??煽啃浴?rdquo;在中國大陸現有核電站中,冷源都是采用海水冷卻系統,采取AB兩列互相備份,確保能力冗余,從設備、管道到電器都要考慮核安全的需求。而熱源在最初的設計中比較單薄,沒有備份,要承擔既給核級設備提供熱源,又給宿舍提供熱源的功能。廠房設計,冬季廠房內外環(huán)境之間的差別非常大,而在當時只設計了一個轉簾門,也沒有考慮冬季的影響。某些設備在制造過程中,在工廠打壓后沒有排完水就直接運往大連,在南方地區(qū)這沒有影響,但水未排凈運抵紅沿河后,一旦結冰設備就會凍裂。“這是體系性的問題。畢竟中國人是第一次在這樣的條件下建核電站。”張秋海說。一陣狂風吹過,碩大的集裝箱被大風掀翻;突降暴雪的時候,施工人員穿著大棉襖在雪地里檢查,大雪把他們都變成了“雪人”。施工人員的頭發(fā)結冰了,嘴唇結冰了,甚至流下的鼻涕都結冰了。大風、低溫,這些都是核電建設者從未遇到的新問題。
三層筏基整體澆注,核島穿“大衣”過冬
“只有改革、創(chuàng)新施工方式,才能走出一條自己的路!”張秋海說。風大,工程人就建氣象站,自己測風,積累現場一手風速記錄,確定哪個時段風大就停止施工,哪個時段風小就開始施工,1號機組穹頂吊裝時,現場人員更是每10分鐘測一次風速,最終穹頂吊裝周長誤差僅為